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戰國策卷二西周

戰國策卷二西周

    鮑本西周 漢志,河南、洛陽、穀城、平陰、偃師、鞏、緱氏,皆周地也。正曰:按

大事記,周貞定王二十八年考王初立,封其弟揭於河南,是為河南桓公。河南即郟鄏。武王遷九鼎,

周公營以為都,是為王城。洛陽,周公所營下都,以遷頑民,為成周。平王東遷,定都王城。

王子朝之亂,敬王徙都成周。至是考王以王城故地封桓公焉。平王東遷之後所謂西周者,豐鎬也;

東周者,東都也。威烈王以後,所謂西周者,河南也;東周者,洛陽也。何以稱河南西周?自洛陽下

都視王城,則在西也。何以稱洛陽為周?自河南王城視下都,則在東也。河南桓公卒,子公立。

威公卒,子惠公立。考王十五年,河南惠公復自封其少子班於鞏以奉王,號東周,沒亦謚惠。

是時東西周雖未分治,河南惠公既號奉王者為東周,亦必自號西周矣。顯王二年,趙與韓分周為二,

於是東西各為國。顯王雖在東周,特建空名。是後史傳所載致伯賜之類,周王也。征伐謀策稱東、

西周君者,皆謂二周也。周本紀云,赧王時,東、西周分治,非也。

赧王特徙都西周耳,當以趙世家為正(以上并大事記文)。按誘注,西周王城,今河南;東周成周,

今洛陽世本云,西周桓公名揭,居河南;東周惠公名班,居洛陽。及索隱、正義所載甚詳。

獨邵子世書紀赧王為西周君與東周惠公並,而不紀西周公,舊誤也。鮑考之不精,即以西周為王,

謂之正統,謂不得先於西,亂易舊次,此開卷第一繆。近時陳振孫書錄,特舉其首西周為美,

亦失考,所當改正從舊。又春秋,書王城、成周。公羊傳曰,王城者何?

西周也;成周者何?東周也。說亦甚明。昭二十六年,天王入成周。左傳以十二月入王城,三十二年,

城成周。蓋敬王定遷,在既城之後,而孫莘老、胡康侯皆以成周即師,亦未考王城、成周之實,

而誤合為一也。要之,此文古今說者,多以迷瞀致誤。故大事記辨之甚詳,且因鮑氏而發。

近有著東西周辨者,其說亦然,而不引呂子,豈未之見邪?徐廣云,周地亡,凡七縣,河南止氏。

此是合東、西周地言之。今總注,蓋因正統之說而誤者。

 
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

 
  薛公〔一〕以齊為韓、魏攻楚〔二〕,又與韓、攻秦〔三〕,而藉兵乞食於西周〔四〕。韓慶〔五〕為

西周〔六〕謂薛公曰:「君以齊為韓、魏攻楚,九年〔七〕取宛、葉〔八〕以北以〔九〕強韓、魏,

今又攻秦以益之〔一0〕。韓、魏南無楚憂,西無秦患,則廣而益重〔一一〕,齊必輕矣〔一二〕。

夫本末更〔三〕盛,虛實有時〔一四〕,竊為君危之〔一五〕。不如令弊邑〔一六〕陰合於〔一七〕

秦而君無攻〔一八〕,又無藉兵乞食〔一九〕。君臨函谷而無攻〔二0,令弊邑以君之情〔二一〕

謂秦王〔二二〕曰:『薛公必〔二三〕破秦以張〔二四〕韓、魏,所以進兵者,王令楚割東國以與

齊也〔二五〕。秦王出楚王以為和〔二六〕,君令弊邑以此忠〔二七〕秦,秦得無破〔八〕,

而以楚之東國〔二九〕自免也,必欲之。楚王出,必德齊〔三0〕,齊得東國而益強〔三一〕,

而薛世無患。秦不大弱〔三二〕,而處之三晉之西〔三三〕,三晉必重齊〔三四〕。」薛公曰:

「善。」因令韓入秦,而使三國無攻秦,而使不藉兵乞食於

西周。〔五〕〔一〕本薛,齊邑也。齊公子田嬰也,孟嘗君田文之父也。封於薛,號靖郭毛君,

今屬魯國也。鮑本靖郭君田嬰之子孟嘗君田文也。襲其父封薛。薛屬魯國。

〔二〕 鮑本楚懷二十六年,齊、韓、魏攻楚,此十二年也。

〔三〕 鮑本齊閔二十六年為韓、魏攻秦,此十七年也。正曰:此據史。按通鑑、大事記,

赧王二年,當閔王元年。此當作十六年。

〔四〕 姚本食,糧也。 鮑本藉,猶借。

〔五〕 姚本韓慶,西周臣也。本凡韓皆韓人,其在周,去韓仕周也。凡非本國人,皆

自其國求仕者也。

〔六〕 姚本續:史記,蘇代為西周。

〔七〕 鮑本「年」下無「而」字。○ 「九」字誤,當云「六」或「五」。

〔八〕 鮑本二縣屬南陽。補曰:宛,於袁反,鄧州縣。葉,舒涉反,汝州縣。

〔九〕 鮑本「以」作「為」。○ 補曰:一本「而取宛、葉以北以強韓、魏」。記丕

烈案:史記作「以」,無「而」字。

〔一0〕姚本益韓、魏之強也。 鮑本益其強。

〔一一〕姚本廣,多也。重,尊也。

〔一二〕姚本益韓、魏,韓、魏重而齊輕也。

〔一三〕鮑本更,猶迭。

〔一四〕鮑本言不可常。

〔一五〕姚本謂薛公。危,不安也。 鮑本并言齊、薛今雖善,韓、魏復或為患。

〔一六〕鮑本周也。

〔一七〕姚本陰,私也。 鮑本「於」作「為」。○ 札記丕烈案:史記作「於」。

〔一八〕姚本無攻秦也。 鮑本但出兵臨秦,不用攻也。

〔一九〕姚本勿示秦以少兵少糧也。 鮑本勿示秦以弱。

〔二0〕姚本臨,猶守也。函谷,關名也,在弘農城北,今在新安東。無攻秦。本臨,

言以兵至其地。補曰:正義云,陝州桃林縣西南有洪溜澗,古函谷也。今屬靈寶縣。

〔二一〕鮑本心所欲也。

〔二二〕鮑本昭襄。

〔二三〕鮑本「必」下補「不」字。○ 補曰:史,下有「不」字,是。

〔二四〕姚本張,彊也。 鮑本張,去音,大之也。

〔二五〕鮑本「也」作「而」。○ 補曰:史作「而」。楚之東地,即楚策「下東國」云。

〔二六〕姚本出,歸也。是時張儀誘楚懷王令召秦,秦使質之,故曰歸楚王以為和。本

懷。楚懷三十年,張儀誘楚王會秦,秦留之。此十六年也。

〔二七〕鮑本「忠」作「患」。○ 札記今本「忠」作「惠」,鮑本作「患」。丕烈案:史記作「惠」。

〔二八〕鮑本「破」作「攻」。○ 秦得無攻,周之力也。 札記丕烈案:史記作「破」。

「破秦」,上文有。鮑改誤甚。

〔二九〕姚本楚東國,近齊南境者也。

〔三0〕鮑本齊出之,齊之恩也。

〔三一〕姚本恩德齊,使得歸,楚王必以東國與齊也。

〔三二〕鮑本無三國之兵故。

〔三三〕姚本三晉,晉三卿韓氏、魏氏、趙氏分晉而君之,故曰三晉也。

〔三四〕鮑本秦居晉西,不弱而善齊,三晉畏秦,故齊重。

〔三五〕鮑本孟嘗傳有。今按楚記三國攻楚,秦救之,引去。與此言取宛、葉小駁。正曰:大事記,

穎濱蘇氏云,秦昭王欺楚懷王,要之割地。

諸侯孰視,無敢一言問秦者。惟田文怨秦,借楚為名與韓、魏伐秦,自山東難秦,未有若此其壯者也。

惜其聽蘇代之計,臨函谷而無攻,以求楚東國,而名義索以盡。由此觀之,秦惟不遇桓、文之君,故橫行

而莫之制,世豈有以大義而屈於不義者哉? 「為強」、「為和」之「為」,如字,餘去聲。

沒有留言: